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小事化大的粗口事件

從頭到尾,是一件一日發生不知多少次的粗口事件,卻被人無限放大、政治化。

整件事根本沒必要變成公開宣示要橕老師或橕警方,反老師或反警方,因為這本身就是個別事件嘛,一場把個人片段放上網作網上欺凌或批鬥的事件。

最令黑檀子氣憤的是,特首落區,在社區論壇上,我還以為他是為了體察民情,殊不知他根本又是一個批鬥大會,煽風點火。居然提出教育局為個別教師,在放假期間講粗口而提交報告。重要事件就個別事件化,個別事件就上綱上線。作為一個民望超低特首,居然忽然意氣風發,忽然勁High,大放厥辭。(後來黑檀子想難道林奮強不用被檢控他就興奮到傻左?)

梁特首已經無多少政績,仲要攪事,恕黑檀子要用廣東話表達一下自己的感受:

「你條友無嘢吓嘩?叫教育局為咗教師講下粗口交報告?你不如叫警務署為咗差佬講粗口交Report!痴線!喺度火上加油,無病呀你?」

(以上內容可能需要家長指引,oops:))

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囤地風波

至上任以來,陳茂波已經不只一次出現醜聞,「醉駕波」、「劏房波」,如果我是當事人,聽到這些花名已覺羞恥,可是陳局長卻令其昇華,成為「囤地波」。

囤地事件的重點是:政府近期公布大力發展東北,而陳茂波貴為發展局局長--土地發展的領軍大將,而持有東北農地(原持有人,後來主要權益轉移在家人手上,姑且仍簡稱),而陳局長則沒有一早公開利益衝突的事情,使大眾質疑其中的利益衝突。

事實上,陳茂波及其家人仍未因局長之利,而在囤地得到實際經濟收益,因為陳局長在成功動工之前,被揭發其利益衝突之事。

所以,要告他貪污腐敗、中飽私囊,成功機會很低。不過,他已輸盡市民的信任。

眾所周知,陳茂波最初被揭發後聲稱該土地是「妻子的家人」持有,卻原來這個「妻子的家人」就根本是他兒子!即使屢次被揭發取巧,又用愚拙的手法反擊囤地指控,陳局長仍然面不紅、耳不熱,表達自己是正確的。甚至居然引用新亞書院校歌、聖經經文來表達自己的品格!

陳生的面皮厚得太不尋常,白小仙也反轉一下,向「人性本善」作出假設。

如果真心相信打算自已為人民服務,但是不懂釋除公眾疑慮的話,那仍然是做不下去的。眾人都知道,只要陳茂波只要繼續擔當東北發展的負責人,只要高價收地,他的家人就能大大獲益。相反,如果陳茂波囤地其實也是為了義賣給政府發展,那就可能獲得掌聲了,由於他已不可能重拾市民信心,這樣宣告自己囤地為市民,再立即請辭,最後還能蕭灑離去。

陳局長,這種說法未必人人相信,只是勸你急流勇退,總好過死無全屍,遺臭萬年啊。而可惜的是陳局長沒有珍惜機會好好解釋,還好意思說他的太太已經「扼要」講解。

就連後來的撞車意外,局長只要仿傚前人腳痛下台,至少還可能算是「不善當官的人」,要是局長還有良知的話。


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

賣唱的打工仔 Rock In Egg Shell

7月1日是香港回歸紀念日,更是香港多年來舉行大遊行向政府表達訴求的日子。在這一天,香港的大地產商大力贊助了《巨蛋音樂會》,以吸引市民參與,更找來搖滾樂隊演出。大多數基層市民都不喜歡大地產商,卻喜歡搖滾樂隊,歌唱不屈服強權意思的歌,因此《巨蛋音樂會》找搖滾樂隊獻唱,引起很大迴響。



他們的Fans認為他們已欠缺反建制的精神,不是喝倒采便是決定罷聽他們的歌,認為他們已經變了建制的奴隸,不再是他們的英雄。

事實上,其實他們的確都是打工的奴隸,要簽約唱片公司,唱片公司搵生意讓他們做,完成各樣的歌唱作業。對唱片公司來說,樂隊、歌手只要有足夠人支持,就是好樂隊、好歌手,有生意可做,就讓他們做。基本上都是市場主導而已,才不是錢多支持文化、創意或品味。

不過那些Fans卻不會有這些想法,Fans們認為他們支持樂隊表現出的精神,相信樂隊是音樂行業的清流、英雄,不畏強權、精神可嘉,甚至是精神寄託,因此務必多多棒場支持。不過,正因如此,Fans們已經把這些歌手升上神聖的位置,一旦發現歌手其實也要為五斗米折腰,那種落差,不但要奪去Fans們強加的光環,甚至要踐踏歌手們,以消解自認為被背叛了的心情。

歌手始終是血肉之軀,除非Fans們能準備資源給他們向唱片公司贖身,否則因為明志而餓死,就只有精神真的可以長存了。除了有些人冷漠地嘲諷他們為傻子--有命有錢也不要,就是一大班人明明在歌手生前說要跟他們共存亡,卻最終還是在大地產商的控制下繼續打工。

若然大家都是不滿霸權的打工仔,踐踏對方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實現理想應該是人權 Right for "Dream Comes Truth"



每個人生來就不會跟別人一模一樣,為何一個人必須要跟從別人的道路?

大約三星期前,一則9A狀元為實現理想的新聞成為焦點。9A本來平步青雲,在大會計師行做經理,但是卻立定決心實現理想,放棄高薪厚職。

當人的生存已得到保障,人往往就會懂得向更高層面進步,雖然當年白小仙被中化科搞到一頭霧水,但是殷海光先生的《人生的意義》也有一部份可取之處。(不過,既然要說人生的意義,倒不如簡化一點不用刻意論述物理層和生物邏輯層,因為所有生物都基本有這兩層)9A狀元因為早已在自己的專業上發揮良好,其工作亦應帶給他可觀的收入,因此不少人認為他已很有資格追尋理想。

而香港這個城市,一個人只要懂得善用公共資源,是怎樣也不會餓死的。有手有腳,最低限度也有清潔工可做,更有最低工資保障;若是有殘障,則可申請資助或綜援,也可過日子;甚至乎有些人因為上一代已有足夠儲蓄,根本足夠長嘆好一段日子。

亦有人提出,其實外國早已有不少例子,當一個人決定好目標,便丟下工作或學業,全情投入自己的理想。

香港這個號稱國際文明社會的地方,又能保住不餓死,仍然不斷被灌輸求穩定的工作,最重要是賺錢的工作,何不怪哉?

如果尊重別人的生命是文明的表現,是否尊重別人選擇的方向也是文明的表現呢?一個人的生命,絕對不只是生存。

不得不承認,有些理想,若你沒有健全的身體,是不容易達到的;但是亦有些理想,是你必須全心全意去投入的。

也許大家也發現,好像有些時候順著生存->理想是常見的階段,但是似乎理想跟生存及理想所需的比重其實也是很主觀的。

就好比吃豬吃牛一樣,我明明喜歡吃牛,牛貴,我錢少,便吃豬填填肚子,又足夠身體成長。可是其實我也可以選吃牛,只是能買份量少,吃了也不夠長肉,但填填肚子也足夠。錢是我出的,理應我能選擇。

理想就是一種生活的模式,每個人都有不同好惡、原則,如同生存的權利不能被他人扼殺,一個人的理想被奪去、被傷害,因為是我自己決定的,我會負責。

對啦,這就是上課或書本沒有好好教的(至少香港是如此)。當你決定選擇了自己的道路,自己負責,不要後悔,也許有些預期不到的結果,會很傷心,但也要學會接受。尤其當你已學會控制自己,了解自已的時候,這才是成熟的表現。我認為這個應該是成熟的長輩(或用英文的Mentor)應該教懂後輩的,然而白小仙卻沒有遇上能夠常常聯絡的一位生命師父(姑且也稱Mentor),只是偶有一兩次見面而提出的諫言。

白小仙常聽到的情況是父母對子女的前程有很多的意見,即使對子女的了解也不足夠,懂養不懂教,處處要保護得無微不至,前途也最好是跟父母的意見,形成坊間所說的怪獸家長、直升機父母。

香港人到了18歲,在法律上就是成人,就能自己決定事情,甚至人生的方向。如果小時候你從抱著他,到牽著他的手同行,如今,只有把手放在肩膀上同行便可以了。

延伸閱讀:
人在中環 - CK 追夢的悲哀
殷海光《人生的意義》

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淺談愛國

由於最近支聯會打算以「愛國愛民,香港精神;平反六四,永不放棄」來紀念六四,有人覺得不應加上「愛國」,而白小仙得卻覺得沒有問題。

首先,「愛國不等於愛黨」;
其次,中國源遠留長,有興衰,可以愛的是興盛的時間,或者「未來的民主中國」;
最後,明知其衰,但相信著總有一天能變好,仍然支持,這也是愛。

白小仙從來不否定自己是中國人,也認為自己已繼承了中國人好的一面,其一當然是我父母祖父祖母都是中國人,那是血緣的關係;其二是繼承中國精神:白小仙求學時期讀的《論語》,白小仙求學尚算積極,即使記性甚差,到現在也可隨口用上幾句,甚至也有身體力行。

不過,現代的中共專政下產生的中國人風評甚差,不難理解自成一套文化的香港人當中會有人不想掛上「中國人」的身份。

一個口號只是為了讓人容易記起,如果搞到咁複雜,白小仙試下作一首:
「愛國不是要愛黨,專政禍延中台港。六四記得要平反,無得民主俾官玩。燭光晚會年年搞,堅定到不怕蚊咬。薪火相傳要積極,小人唔會咁得戚。」


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商品化往往貶低人性,偶像化往往貶低神性

撰文之時,大埔浸信會已經就籌款晚宴發出了道歉聲明一個月有多,甚至大埔浸信會的聲明亦已從網站除下。但犯了哪些原則上的錯誤,白小仙認為並未充足。因此,我仍本著最初的動機撰文。

本文最主要就「買位」的錯誤而寫。教會辦籌款,並非罕見。教會辦佈道會,甚至收費,也無錯誤。最為人垢病的,是Nick貴為嘉賓講者,居然被主辦單位當成搖錢樹一樣,跟Nick同枱食飯,就要付出萬元買座位,而這個安排也未知會Nick及經他同意,整件事實在不知所謂。


很多人認為他們把Nick商品化,理據充足,也很合埋。商人不用向商品詢問願意被標甚麼價格,只要商人認為能賺最多即可。這樣看來,Nick原本作為人的尊嚴和價值就被貶低了。

不過,其實也不必把大埔浸信會想成這樣壞。可以這樣思考:他們其實無意把Nick商品化的,只是覺得神蹟真的在他身上展現出來,一個沒有四肢的人,生命卻是感到滿足,他的生命見證真的能感染很多人,既然要辦擴堂籌款晚宴,不如也邀請Nick吧,這樣的名人又樂意做神的用人,Nick太厲害了,一定有很多人想見他,聽他的佈道,只要有Nick就可以了,有Nick的話,籌款都能增加...

在我的觀點,他們是把Nick「偶像化」,有些人容易因為他人的成就、生命的光輝而崇拜那那人,把他的見證視為很超凡入聖,於是不管整個晚會怎樣安排,請埋Nick入去就好上加好。然而若把個人的能力看得太高,只怕忘了背後也是上帝的供應和大能,上帝可興起一人,也使他衰微,不一定要有Nick的。若然上帝相信上帝自有安排,則更加應該相信擴堂是不用心急得不顧大眾和Nick的感受,即使在指定日子儲不夠資金,也不用氣餒。結果,社會不接受把Nick標價;過份高舉個人能力,更是把上帝的能力和榮耀降格。

看來,白小仙把他們想得更差了。

延伸閱讀:
Nick事件背後的堂會經濟生態 | 吳國偉 | 主場新聞

2013年5月10日 星期五

男人的機器 For Him Machine

每個男人都有其機器,他們多數會視為「玩具」。

這些機械可以是相機、攝影機、電腦、遊戲機、汽車、模型、音響器材、智能電話,甚至紙牌遊戲、象棋、樂器、繩結(咁都算機器?如果你有這個疑問,請你看一次《3 idiots》)

以上「機器」,很多都有其複雜的操作,女性往往對此毫不理解,為何好端端的工具,要弄得如此複雜?

費解還費解,男人對這些「機械」還是樂此不疲,最近上映的《Iron Man 3》,根本就是在玩玩具的大男孩。



今集的故事,承接著Marvel近期的電影,亦即《The Avengers》。不過,即使沒有看之前的劇情,今集獨立去看,也不會嚴重脫節,而且居然有不少女性觀眾棒場。

主角Anthony 自從發明裝甲之後,又遇上不少危機,於是又發明了全新功能的裝甲--Mark 42。Mark 42的特點是裝甲各部份是分離的,每個部份都能獨立飛行,另外更能在危機中自動裝上。Mark 42有這樣的設計,令原本覺得睇機械人等於睇CG的電影,變得更有趣味。

因為Mark 42是新造的,多項功能尚未能發揮,以致遇上今集敵人的攻擊,便立即敗陣。在裝甲未完全修好期間,Anthony仍然去以肉身之軀,調查敵人,甚至深入敵人陣地,用的是現代武器而非科幻戰甲;即使修好的裝甲從遠方飛來,由於只有單手單腳裝上,Anthony在不齊全的裝備下施展如功夫一樣的動作,使這部份打得很精彩。

作為男主角是超級英雄,女主角是一般人,劇中卻超過一次表現出女性也有強桿一面,實在很值得欣賞。

今集實在有很多橋段非常有趣,實在不能盡數,滿大人這個角色的真實身份,也是我覺得很夠Surprized, (按此劇透) 非常型格的滿大人原來只是演員,一切盡是今集壞蛋的把戲;原著滿大人卻是真正能跟Iron Man對打,還有十隻外星人的指環型科幻武器的強者;出身於受中共逼害旳家庭,大慨是為了中國市場修改吧。滿大人跟原著的不同,反而變得更有娛樂性。

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愛講之猩

近幾個月來,愛港之聲開始多人認識。白小仙雖然未能盡閱相關新聞,但是有一段新聞卻引起白小仙注意:

愛港之聲高達斌:「民主只是近三四百年的事,根本不是香港人的核心價值。民主只不過是外邊的舶來貨。我們中國地方為何不講仁義道德?」
長毛:「阿哥,你這就是說共產黨通番賣國,馬克思是德國的猶太人。」


說實話,我不是梁議員的支持者,但是面對一些不懂追索歷史、沒有見識、似懂非懂的人在胡說八道,實在看不過眼。四句話幾乎全錯:

1)民主不是近三四百年前的事,而是希臘在公元前五世紀已有,甚至及後的羅馬帝國,亦有元老院,作代議制的民主,羅馬帝王也不敢得罪。

2)香港人的核心價值是甚麼?其實這問題我也不算很清楚,似乎會跟時代轉變。

3)如果高先生真自認幫上帝打工,他是否知道耶穌基督也是外國人?共產主義、社會主義也是舶來貨?

4)中國地方可以講仁義,但是早就被毛澤東、共產政府給革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壞,有沒有讀過呢?「爹親娘親 不及毛主席親」是哪門子仁義道德?

這個世界總有些人支持當權者,不過既然無學識,真不要上前線獻醜了。

參考:
梁國雄議員vs愛港之聲高達斌
高達斌自認幫上帝打工-網民搵番幾年前訪問
《羅馬浴場》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誰能決定你是誰? Who can define you?

黑檀子最近經歷了一場有笑有淚的事件,再次反思自己是誰。

黑檀子在傳統中國家庭教育長大(母權蓋過父權卻又不是很傳統),父母期望我能受良好教育,將來能靠知識,擺脫貧窮。父母自幼家貧,無機會讀書寫字,不像現代青年,他們十幾歲已經要打工。這就更加把讀書的寄望放在他們的孩子身上。

自幼我便對這世界充滿好奇,曾經在圖書館中不斷找科學、生物的圖書,探求世界的奧袐。不是我自誇,我在數理方面的成績是特別彪炳。除此以外,我更探求宗教知識,為了理解很多人生哲理,即使用舊式的中文寫成,例如《論語》及《聖經》,我也很易明白。因此,我從不懷疑自己在理科哲學的才能,也認為自己將來是偉大的科學家,而科學家都是很理性的,不是嗎?

十年前,我藉著我的理性思維,開始了解真理,了解世界,更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是理性的。

不過後來有超過一個長輩告訴過我類似的話:我其實是感性的,重感情。

雖然說,一般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理性和感性,但曾經認為站於理性極致的我只會覺得「不可能」。

可是,原來我很重視朋友,可以因為斷絕關係而很心痛,甚至流淚。

黑檀子的家庭長幼有序(雖然與傳統還是有些差異),在下的往往要依從在上的;在下的意見,往往不被重視;流淚是軟弱表現。

所以,即使不能偽裝得很好,我還是不自覺化成理性至上的人。

結果還是因為厭惡家庭的束縛,預科選擇了不擅長的科目(興趣上,兩邊是不相伯仲)。

黑檀子也害怕傷害別人,因為同時也害怕傷害自己。

當然黑檀子也想得人所愛,同時也想愛人。

所以黑檀子將繼續展現真正的我,展現出那個生來就不會輕易改變的部份,不受不必要的束縛--不管是家人還是社會而來的。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Life of Pi 書評

白小仙是先看了電影,才再看小說的。(因此難免有比較的地方)

可以說,更令我覺得李安版本的Life of Pi做得很好。但是,我仍然欣賞原作者能寫出一個這樣的故事出來,李安則是把小說的精髓發揮得更好。

小說讓我覺得不好的地方,就是求生部份太過冗長了。雖然,仔細、寫實的描寫,在小說是很重要,但是,那些求生知識、救生艇上物品、應付各種海鮮的描寫,對於看過電影版的我來說,實在是很悶,中間大部份的劇情,我感覺味如嚼蠟。也許對熟知求生歷險的人才有共鳴。

而覺得好的地方,就是作者把與動物有關的故事寫得很有活力、很有趣,尤其是人與動物之間的相處,更是疑幻似真,描寫得淋漓盡致。甚至乎人與動物的相處上,更令我反思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相處的哲學。

另外,當中還有對宗教描寫的部份,凡有留意這故事的都知道,主角Pi是相信三個宗教的。因此,故事除了著墨於動物,更有著對宗教描寫的部份。雖然宗教部份散落於整個故事,但是卻集中於未上船前。也許,作者是想表達Pi在童年經歷過動物獸性的經歷後,沖淡了宗教熱情?又或者是熱情變得成熟,懂得收放?然而,我比較喜歡電影那個一直都像宗教狂熱的Pi。

而最後的結局,原作者沒有寫聽故事的人(亦即作者)到底有沒有相信有老虎的故事。相對於電影,小說的結尾,結束了就是結束了,難以讓人回味。一來是求生部份太長,二來是日本人已做了香蕉實險,可以肯定作者的意思。故事真相不算開放。

附錄:
日本人相信了有老虎的劇情,如果作者是有刻意描寫或對日本文化有認知的話,日本人的傳統宗教-神道教有八百萬神之說,其意思是相信山水河川中皆有其神明,所以日本傳統的祭祀就是在收穫後的感恩;吃飯前去說「我要開動了」(也可以譯做「我要領受了」),是對動物獻上身體的感恩,都是表達對自然界施予恩惠的感謝。因此比起相信人的殘忍,日本人應該更傾向相信老虎,誰不知老虎也是神明所授予呢?

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之我見

憑著學民思潮的努力及《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的出現,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得到了社會的關注,也使我感到我要認真探討的題目,畢竟有關於教育的課題,是我白小仙從小到大都關心的。

對於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社會上有支持和反對兩種聲音。最大的支持者,當然是政府及一眾「保皇黨」;最大的反對者,就是是學民思潮(後來家長們也成為了數一數二的反對者)。

大慨有不少人都跟我最初的看法一樣,看到「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這個名稱,都會認為是一個好科目,加上香港人的質素似乎每況愈下,本來在成長中要學習的尊重、耐心、毅力等好質素難以彰顯,反而高舉自我、殘忍等卻更明顯。因此道德上的教育,我是很支持的。但是,既然社會上有如此激烈的反對聲音,我也覺得事情不是這麼簡單,因此我便去下載俗稱國教科的教學指引,也看看關於國教科的報導。

粗略閱讀過教學指引,其實跟一般課程指引一樣,是標明了「建議學校採用」。其實「建議學校採用」就是說明這不是必須跟從。當然,這也不等於這個指引就能全盤接納採用也無不妥。據悉,國教科是要評核,而且評核的是看到國旗要留淚一類?

然而,指引歸指引,科目歸科目,怎樣教好一個學生,卻是教師的責任,即使一間學校有開辦文化科、藝術科,是否就一定能教出對文化藝術有興趣的學生?必定是成為在文化藝術有成就的人? 不過,至少教的人一定知道,他就是要教文化、藝術。他沒有教立體派、只教抽象派,不教飲食文化、只教閱讀文化,那是他教育上的事,不干科目的事。科目是死的,人是生的,一個名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的科目,就必教育的是德育與及國家歷史文化的知識。在香港有眾多受過高等教育、土生土長的教師,誰不知道中共政權是怎樣的取代民國?怎樣建立現今的社會?怎樣的貪腐?如果香港的教育工作者只能教國家的繁榮昌盛,那真是不稱職了。而因為有此科目就斷定教師必定教學生盲目支持政府上的一切,其實,不正是不信任我們的教師嗎?

最激烈反對的一群,就是認為老師必定受制於學校,而學校(尤指資助學校)亦受制於政府教育局。因此,陰謀論者認為只要政府要以跟從指引的程度、以學生附合他們的「愛國標準」來決定資助額,不好好教「愛國」的學校減少資助,教育團體便只能乖乖服從。所以,激烈反對者不只是反指引,更加的是反科目,要國教科永不超生,永遠不能再重提。他們最得意、最成功的便是政府不單不必學校跟從國教科課程指引,連科目也不必有。壓根兒就是既不信任政府,又不信任香港的教育團體。政府是在中國中共政權下,港府當中有人視之米飯班主的、怕事的、根本支持中共的,不被這議題的反對派信任是很正常。而他們認為教育團體不被信任,則實在怪哉。(我指的不被信任,不單是指教育團體中的人不可被信們,更是覺得他們被視為「教育團體」一團如政府機器或機關一樣死物,注定被限制一般而不被信任)
 
有見及此,對於在這反對聲激烈環境下,仍然決定開辦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學校,並深信能教出良好意識的社會棟樑,我致以無比的敬意。而對於當日以行動表示要政府全盤收回國教科,卻又後來說只是反對課程指引,不是反國教科的團體,我則感到羞愧,雖然我的羞愧對他們來說無關痛癢。

參考: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維基
李輝﹕國民教育科爭論中的邏輯錯誤
香港電台二台《政壇新秀訓練班》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四海之內皆兄弟


「四海之內皆兄弟」,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說話,但是大家知不知它的出處?其實它來自論語,雖然我已然不太會背,但這段文章背後的意思,卻讓我銘記於心。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論語:顏淵第十二》

譯: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沒有。」子夏說:「我听說過:生死有命運主宰,富貴全在于天意。君子尊敬而沒有過失,待人謙恭有禮,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司馬牛(孔子的弟子)其實有親生兄弟的,但是其兄弟卻與他有不同價值觀,不走正道,因此司馬牛感同沒有兄弟一樣。這個境況跟白小仙的情況有類似,我家人的價值觀從小到大都跟我不同,甚至相處之間感受到傷害痛楚,因此,我有司馬牛很相似的感受。由於家中太多事情我無法亦無權控制,為避免傷害,我亦將跟家人的接觸減到最低,可以說,我對家人的信心是偏低的。有時嘗試去信,卻換來更多的失望,家人根本對我沒有信,所以這種應對方式是經年累月、屢試屢敗而成的。

而子夏(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姓卜名商)卻能安慰司馬牛,說出生命富貴皆有天命,上天安排的家人你是不能變的了,但是只要你待人接物有禮謙讓,世上的人(中國的四個海意指整個中國,但眼光闊點應作全世界)都願作你的兄弟,作為君子就不會擔心自己沒有兄弟。這種兄弟雖然沒有血緣,卻好比親兄弟,能互相接納包容,會尊重你。所以,我在外總是本著助人的心,但求我的「兄弟」出現,與我共度時艱。在家找不到的幸福,自然會傾向對外找。

後來,我更認識了一個總喜歡叫人「弟兄姐妹」的宗教,更讓我相信,我是應該待人真誠、對與我一起共事的人好。

我是相信朋友的。

參考:
啟仁讀書會::痞客邦 PIXNET
《論語》

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Life of Pi 影評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單看海報,這是《納尼亞》一類的奇幻電影吧?雖然是著名導演李安執導,但我真是沒看過多少部李安電影。由於我白小仙本身對多個宗教皆有鑽研之,當友人告訴我這齣戲的主角是相信三個宗教的時候,我心中便想著:一定要去看!

故事簡要:
主角Pi自小受印度教影響,所以劇中提及過的「神」,有幾個是來印度教的,後來再認識了耶穌和阿拉。對他而言,這三個宗教不構成衝突對,因此他對不同宗教所表現出的態度都是尊崇,在他心中全部都重要,沒有必要分哪個高,哪個低,直至他的爸爸給他親眼看老虎的獸性,他才有所動搖。

Pi的爸爸卻是不信任何宗教的,他認為在過去救他脫離病痛的是西方醫學-亦代表科學,這就是Pi爸爸所信的,不過,Pi爸爸亦是個開明的角色,任由Pi去信他自己所相信的。

Pi家中開動物園的,因為政府收地,Pi的爸爸便決家舉家搬到加拿大並把動物賣到西方國家。於是一艘載著大量動物的貨船便在太平洋航行。其間遇上不明的事故,船隻沉沒,Pi僥倖逃生,上了救生艇,其他人包括Pi的家人卻沒有得救。救生艇上卻有幾隻動物同行,因為後來互相廝殺,只剩下Pi與理查.帕克這頭老虎。隨後就是Pi和老虎在海上求生的各樣經歷。

我看完整齣劇後,很感受到Pi對信仰的表現,也很體會到導演有好好研究信仰。Pi在電影經歷很多離別的傷痛,對家鄉的離別;對家人逝去的離別;對曾經出雙入對、不離不棄、視為生存意義的理查.帕克的離別。每個人在幾十年的生涯中,少不免會經歷家人、伴侶、朋友、 家的分離(家的分離可以是搬家、家園被天災摧毀),曾經與他們相處、共事、歡歡喜喜、體會各種事情,達到難捨難離的階段,一下子忽然消失,怎能接受?傷痛是在所難免,人應該會在這些時候傷心的,不論是老是幼,是男是女,要哭的時候就該去哭,有些時候甚至傷痛欲絕。不過,Pi所信的宗教教導他超越這些傷痛,甚至可說這是神的要求,他不能長久去哭,他也要繼續生存下去,因他的生命是造物主所給予的(Pi所信的三個宗教的神皆有創造世界的能力)。所以信仰的力量,足以使人超越人之為人,而Pi也靠著這力量,在全家盡沒的時候,仍有氣力與虎相處、與海洋博鬥,更讓老虎成為生存的目標,可說是能人所不能。

然而,故事末段,由於來調查沉船的人卻不願相信老虎的故事,於是說了人吃人的版本,沒有動物。然而,按其前文後理,人吃人卻實在太不像Pi了。

我也看過其他的影評,發現了原來除了最基本的老虎故事和人吃人故事之外,還有其他的見解和分析。所以,根據我的發現,或許真的有人因為Pi的老虎故事而相信神,但更多的是,這齣電影卻是反映觀眾內在的價值觀。因此,客觀而言,不論老虎還是人吃人,若是存在都不構成矛盾,但主觀來說,我還是相信老虎故事,正如神蹟一樣,信的人即使從未遇見一模一樣的經歷,也可相信神蹟;不信的,寧可相信現實中的血腥殘暴,宗教故事只是編出來的童話、傳說。

2013年1月13日 星期日

2012「性傾向歧視條例公眾諮詢」事件

2012年年尾,有議員動議,促請政府盡快就立法保障不同性傾向人士的平等機會及基本權利展開公眾諮詢。

由於未動議前已預先通告的關係,有基督教機構便如同觸犯了他們內心最痛一樣,反應極快,立即實施網上聯署反對這個動議。

然而他們所用的論據卻為人垢病,或容易為人誤解。例如,他們聯署的題目是在「言論及教育自由」。在《城市論壇》上的發言也被認為將同性戀等同肛交,而他們也變成是反肛交的團體。

《聖經》當然有寫同性戀不是上帝所容許,但也寫著我們只要心存惡念、憤怒、憎恨、淫亂等等,也足以是個罪人,都使上帝不悅。要注意的是,不是真的動手傷人、殺人,心裡有這些已足以與罪人同等,人要靠自己善行告訴上帝自己是善人,根本毫無指望,這不正是基督救贖計劃的原因嗎?正因基督徒知道自己本是罪人,所以才能寛恕其他人吧?未信的人,是同性戀又好,異性戀又好,都是未接受福音的,耶穌可沒有叫祂的信徒把他們分成不能包容的一群吧?就連被人想用石頭打死的司提反也表現出極大的寛恕:「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使徒行傳7:60)

我不是說人人都必須能夠立即表現出如耶穌、司堤反等大愛之人,只是基督徒應學懂與同性戀相處,聆聽他們的需要。他們今次提出了甚麼呢?在公開性傾向而失去工作機會、加薪時、使用服務時的不公平對待等等,其實這幾樣會是合理的要求,也不算違反基督教教義。再來看看基督教機構比較合理的擔憂,言論自由畢竟是普世價值,若然失去了,就可能連傳福音的機會也失去。其他的要求,不是我的重點,暫且忽略。然而正因雙方都有不同的訴求和擔憂,不正是要有溝通商量的渠道嗎?這次動議也是提出對立法的諮詢,而不是提出了怎樣的草案要通過,連諮詢都不許,連討論都要迴避嗎?

我嘗試找找詞語去形容發起聯署的那個基督教機構面臨的情況,用廣東話,叫「捉蟲」,或者中了陷阱,又或者反應過敏。我認為他們沒有認清動議的是甚麼便立即去反對,更增加人對他們的反感。假若他們只是支持諮詢,社會便有討論的地方,不論是信徒又好,不信又好,支持又好,不支持又好,便可提出意見,假如社會上的不支持立法的比較多,那也會作罷。至少希望他們不會認為他們是香港最後維持基督教信仰的先知以賽亞吧?上帝也為祂自己留下七千人呢。

2013年即將公佈的施政報告似乎也會包括「性傾向歧視條例公眾諮詢」,盼望社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吧。

雖然我沒有長時間接觸的同性戀朋友,但也有時間認識過同性戀,共事了一段時間,至少我認為不應恐懼或歧視同性戀。不過,本來同性戀可以是很複雜的議題,所以即使我有不足的地方,也請多多包涵。

參考:
號角月報香港版2012年12月 - 同志平權事件之我見
香港電台《城市論壇》
網上聯署: 關注立法會同志平權動議對言論及教育自由影響
聖經

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強迫讀書

以前中學,每星期都會借英文書閱讀的堂。也許我閱讀速度較慢,連課餘時間在內,也得隔個一兩堂才借本新的。有些同學則極速,每堂都能借新的,真的想知道他們何以能如此快讀完。

乘坐鐵路的時候,有個家庭談論兒子在學校的讀書情況。媽媽興高采烈地跟爸爸談到兒子讀了四十本書,可以當小書蟲了,只要再多讀一點到六十本書,就可變超級小書蟲云云。嘩!我聽罷即覺得這小子比當年的同學還厲害,而且看來只是小六生。就算每個星期讀一本,也只有五十二本,再在才一月,只有一個學期也能有此成績。

「媽媽迫我讀的。」兒子一面不滿吐真言。

這位爸爸立即關心兒子,然而兒子也重複了一次:「媽媽迫我讀的。」

媽媽無言。

這真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強迫讀書」。期望小孩讀書是父母的期望,小孩能主動去讀更好。引導鼓勵是一個方法,強迫也許能算上一個方法,但是強迫到最後感到壓迫感,恐怕只是適得其反。

而這位母親所注重的是甚麼呢?是數字上的成就。讀書的質素呢?沒有提起。

質素沒有與數量平衡,讀了也是白讀。